為進一步落實山東省委組織部“連百鄉包千村”選派“第一書記”前往貧困村促脫貧活動,幫助省教育廳幫包的菏澤市鄆城縣張魯集鄉五個幫包村充實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數據。3月27日至28日,山東職業學院土木工程系受山東省教育廳“第一書記”工作組及菏澤市鄆城縣張魯集鄉黨委政府聯合委托,圓滿完成了對薛堂等幫包村的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的測繪工作。土木工程系道橋教研室主任呂安嶺攜2011級兩名優秀專業學(xue)生參加了此次測繪工作。
薛堂(tang)村(cun)位(wei)于山(shan)東省菏(he)澤市鄆城縣與鄄(juan)城縣交(jiao)界處,靠近黃河,過去一直是鹽堿地,連(lian)用(yong)水都較(jiao)困難,近幾(ji)年才有所(suo)起色,村民主要經濟來源(yuan)一是(shi)小麥、花生(sheng)、玉(yu)米等(deng)農作物和果(guo)樹(shu)種植;二是(shi)養(yang)牛、雞、豬等(deng)禽畜養(yang)殖收入;三是(shi)外出務工收入;四是(shi)糧食補貼。村民文化(hua)水平(ping)不高,種養基本停留在(zai)傳統(tong)方式上,經濟效益較低。由于每家每戶都種植糧食,所以灌溉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村民們都只用柴油機抽水灌溉,據計算,成本費約為80元每畝,水浪費比較(jiao)嚴重而且效果差。
基(ji)于這(zhe)種情(qing)況,山東省教育廳“第一書記”工作組的劉向平書記設想(xiang)一方(fang)案(an),將流經村子的河(he)水引入村南頭的養水站,通過抽水泵再將水抽出,引入原有的溝渠實現自流灌溉,這樣大大的減少了水的浪費,同時成本由原來的80元每畝降為5元每畝。這(zhe)次技術服務(wu)的任務就是通過(guo)測繪測得(de)當地(di)的高差(cha),制定(ding)可行方案從而實現自流灌溉。
師生(sheng)們(men)是中(zhong)午(wu)到達(da)的,吃完午(wu)飯(fan)就立即趕到現場進行地形(xing)勘(kan)察,兩(liang)個小時(shi)的(de)勘測,才大體(ti)了解了村(cun)子的(de)基(ji)本情況。之后,師(shi)生們扛著儀器(qi)實測(ce)近三個小時,來回跑了將近十公里的路,才(cai)將當地(di)的地形測繪出(chu)來(lai),師(shi)生們測(ce)量完后(hou)渾身沾滿(man)了泥土 。
我院(yuan)自骨干院(yuan)校建設以來,積極開展技術(shu)服務工作 。此次,應(ying)山(shan)東省教(jiao)育廳(ting)“第一書記”工作組及張魯集鄉黨委政府委托,土木工程系參與此次工作的相關師生,深入實地,仔細勘察,在經過認真(zhen)縝密的測(ce)(ce)量(liang)后,圓滿(man)完(wan)成了本次測(ce)(ce)繪工作,展現了土木工程系師生深厚的專業基礎和高水平的專業技能。為以后我院骨干院校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